一、有机肥生产原理和微生物学过程
1、基本原理
好氧发酵是在有氧条件下,好氧微生物通过自身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,将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,从中获得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,同时将一部分的有机物转化合成新的物质,使微生物生长繁殖,产生更多的生物体的过程。发酵的结果是废弃物中有机物向稳定化程度较高的腐殖质方向转化。
2、微生物学过程
好氧发酵的微生物学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其独 特的微生物类群:
1)产热阶段(中温阶段,升温阶段)
发酵初期(通常在1-3天),肥堆中嗜温性微生物利用可溶性和易降解性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,迅速增长,并释放出热 能,使肥堆温度不断上升。此阶段温度在室温至45℃范围内,微生物以中温、需氧型为主,通常是一些无芽胞。微生物类型较多,主要是、放线菌。其中主要利用水溶性单糖等,放线菌对于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物质具有特殊的功能。
2)高温阶段
当肥堆温度上升到45℃以上时,即进入高温阶段。通常从堆积发酵开始,只须2-3天时间肥堆温度便能迅速地升高到55℃,1周内堆温可达到高值(高温可达80℃)。嗜温性微生物受到抑 制,嗜热性微生物逐渐取而代之。除前一阶段残留的和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继续分解转化外,半纤维素、纤维素、蛋白质等复杂有机物也开始强烈分解。在50℃左右进行活动的主要是嗜热性放线菌;温度上升到60℃时,真 菌几乎完全停止活动,只 有嗜热性放线菌和活动;温度上升到70℃以上时,大多数嗜热性微生物已不适宜,微生物大量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。此时,产生的热量减少,堆温自动下降。当堆温降至70℃以下时,处于休眠状态的嗜热性微生物又重新活动,继续分解难分解的有机物,热量又增加,堆温就处于一个自然调节的、延续较久的高温期。
高温对于发酵的快速腐熟起到重要作用,在此阶段中发酵内开始了腐殖质的形成过程,并开始出现能溶解于弱碱的黑色物质。C/N比明显下降,肥堆高度随之降低。通过高温能有效杀灭有机废弃物中病原物,按我国高温发酵卫生标准(GB7959-87),要求发酵高温度达50-55℃以上,持续5-7d。
3)腐熟阶段
在高温阶段末期,只剩下部分较难分解的有机物和新形成的腐殖质,此时微生物活性下降,发热量减少,温度下降。此时嗜温性微生物再占优势,对残留较难分解的有机物作进一步分解,腐殖质不断增多且趋于稳定化,此时发酵进入腐熟阶段。
降温后,需氧量大量减少,肥堆空隙扩大,氧扩散能力增 强,此时只需自然通风。在强制通风发酵中常见的后熟处理,即是将通气堆翻堆一次后,停止通气,让其腐熟。还可起到保氮的作用.
二、发酵程序及工艺流程
发酵程序:
1、原料的预处理:包括分选、破碎、含水率和碳氮比调整。
2、原料发酵:周期一般需要15-20天。
1)第 1阶段:指好氧发酵中的中温与高温两个阶段的微生物代谢过程。它是指从发酵初期开始,经中温、高温然后达到温度开始下降的整个过程,一般需10-12天。
2)第 1阶段:物料经过第 1阶段发酵,还有一部分易分解和大量难分解的有机物存在,需要继续发酵使之腐熟。此时温度持续下降,当温度稳定在35-40℃左右时即达腐熟,一般需5-10天。
3、后处理:后处理包括去 除杂质和进行必要的破碎处理。
工艺流程
1、堆制技术
堆前夯实地面,然后将粪便、泥炭、乐贝丰秒腐剂等发酵原料按比例混合堆制。
2、搅拌翻堆条垛式发酵工艺
物料以垛状堆置,可以排列成多条平行的条垛,条垛的断面形状通常为三角形或梯形,高度1.5-2.0m,宽4-6m。混合后堆料的含水率为55-65%。
发酵工艺流程如下:
发酵原料――预处理――混合――发酵――再调制――制粒――包装――出厂
在预处理中有时需要对原料进行破碎处理,调整原料的粒度,适宜的粒度范围是12~60mm。破碎与筛分可使原料的表面积增 大,便于微生物繁殖,提高发酵速度。在堆置后每4-7天可翻堆一次,1个月后可停止翻堆,让其自然后熟。
三、发酵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
1、翻堆
翻堆供氧是好氧发酵化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。翻堆的主要作用在于:①提供氧气,加速微生物的发酵过程;②调节堆温;③干燥堆料。
翻堆次数少,通风量不足以提供给微生物充足的氧气,影响发酵温度的升高;翻堆次数多则有可能使肥堆的热量散失,影响发酵无害化程度。通常根据情况在发酵期间翻堆2-3次。
2、有机质的含量
有机质含量高低影响堆料温度和通风供氧。有机质含量过低,分解产生的热量不足以促进和维持发酵中嗜热性的增长,肥堆难于达到高温阶段,影响发酵的卫生无害化效果。而且,由于有机质含量低,将影响发酵产品的肥效和使用价值。
有机质含量过高,则需要大量供氧,这会给翻堆供氧造成实际困难,有可能因供氧不足,造成部分厌气条件。适宜的有机物含量为20-80%
3、C/N比
适25:1
在发酵化中,有机C主要作为微生物的能源物质,大部分有机C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氧化分解变成CO2而挥发,部分C则构成微生物自身的物质。氮主要消耗在原生质合成之中,就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而言,合适的C/N比在4~30。当有机物C/N比在10左右时,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速度大。
随着C/N比增加,发酵时间相对延长。当原料的C/N比为20,30~50,78时,其对应所需的发酵化时间约分别为9~12天,10~19天,及21天,但当C/N比大于80:1时,发酵就难于进行。
各发酵原料的C/N比通常为:锯末屑300~1000,秸秆70~100,原料50~80,人粪6~10,牛粪8~26,猪粪7~15,鸡粪5~10,下水污泥8~15。
堆腐后C/N比将比堆腐前明显下降,通常在10~20:1,这种C/N比的腐熟发酵,农业利用肥效较好。
4、水分
水分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发酵发酵速度和腐熟程度。对污泥发酵而言,堆料合适的水分含量为55-65%。在实际操作中,简便的测定方法为:以手紧握物料能成团,有水迹出现,但水不滴出为宜。原料发酵合适的水分为55%。
5、颗粒度
发酵化所需要的氧气是通过发酵原料颗粒孔隙供给的。孔隙率及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及结构强度,像纸张、动植物、纤维织物等,遇水受压时密度会提高,颗粒间孔隙大大缩小,不利于通风供氧。颗粒适宜大小一般为12-60mm.
6、pH
微生物可在较大的pH范围内繁殖,合适的pH为6-8.5。发酵时通常不需要调整pH值。
四、判定指标
1、腐熟度:发酵的腐熟程度
1)外观变化:直观定性判断标准是发酵不再进行激烈的分解,成品温度较低;外观呈茶褐色或黑色;结构疏松;没有恶臭。
2)温度变化:通常肥堆经过了高温阶段后,温度将逐渐下降。当发酵达到腐熟时,堆温将低于40℃。
2、化学指标
1)有机质和挥发性固体含量的变化:随着发酵的进行,发酵有机质和挥发性固体含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,达到基本稳定。达到腐熟时,可下降15-30%。然而这种变化趋势受原料来源的影响很大。只用其来衡量发酵是否腐熟,还不充分。
2)氮、C/N比及无机氮形态的变化:在发酵过程中部分有机碳将被氧化成CO2挥发损失,肥堆质量减少。由于氮的损失(主要是在有机氮的氨化阶段,少量的氨氮会挥发损失)远低于有机碳的损失,因此,发酵腐熟后,发酵中全氮含量有上升的趋势,而C/N比持续下降,直至稳定。一些研究指出,当堆料的C/N比从25~35:1下降至20:1以下时,肥堆将达到稳定。
上一篇 : 一台小型的有机肥翻抛机2023年要多少钱?
下一篇 : 畜牧粪便转化为有机肥的过程和方法
索要报价
销售热线